在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的邢集镇,有一座突出的尖山,山脚下坐落着一个被称为“红色美丽村庄”的尖山村。这个村庄位于信阳、南阳和驻马店三市的交汇处,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。1935年8月,中共鄂豫边省委在南阳市唐河县正式成立,迅速在信阳、桐柏、确山及泌阳四县交界的山区发动群众,组建党组织并开展游击战斗。到9月份,鄂豫边省委已迁移至尖山村,并在这座历史悠久的老祠堂内开展工作。
在1936年1月4日的夜晚,一支仅由7名成员组成、手持两根半支步枪的鄂豫边红军游击队在村民汪心泰的家里成立。汪心泰既是游击队的队员之一,也在之后加入“老八团”参与东征抗日,不幸在江苏仪征牺牲。这支红军游击队英勇顽强,队伍规模迅速扩展至600人,并于1937年9月改编为“豫南人民抗日军独立团”,随后在1938年1月初又改编为新四军第4支队第8团,被大家称之为“老八团”。
展开剩余66%汪泽先是汪心泰的孙子。随着这座老宅的转型为“鄂豫边红军游击队纪念馆后”,他主动成为红色教育的义务讲解员,因而被评选为全国第十一届薪火相传“红色基因传承者”中的优秀个人。
尖山村的居民们勤劳奋发,民风淳厚。在田间辛勤劳作的大叔,挑着两桶新鲜的蔬菜回家,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。而一位能干的大嫂则在自己家中饲养着70多只羊,其中一只母羊刚生下小羊羔,她满怀喜悦地将小羊羔抱在怀里,笑容满面。村里的一位大伯,家中配置了一台名为“一风吹”的小钢磨,乐于为周围的乡亲们提供服务。
曾经,村民出入常常依赖那座架在小河上的石条简易桥,但如今新建的大桥已替代了它,提供了更为安全便捷的出行方式。随着村庄的发展,许多村民也新建了现代化风格的楼房,让村庄焕发出新的气息。同时,村中的“红色经典文化传承区”也在建设中,这条小街经过改造,显得古色古香,给人一种历史与文化的交融感。
随着红色美丽村庄建设和环境整治的深入,尖山村的面貌焕然一新,呈现出一幅美丽的画卷。如今,大叔抱着他的外孙,大婶怀里抱着孙子,两人相遇时的欢声笑语,让这个村庄洋溢着温暖的人情味。
如今的尖山村,青山绿水相依,记忆与乡愁交织在一起。人们来到这里不仅能够接受红色教育,还能领略到独特的乡土风情,乡村旅游也在悄然兴起,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探访。
发布于:天津市百富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