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延安革命纪念馆里,陈列着许多珍贵的革命文物。其中,一件特别的文物引人注目,那就是一匹马的标本。它不仅是伟大领袖主席的坐骑,更是他的忠实战友。这匹马曾在革命斗争中立下赫赫战功,成为无数革命历史见证的一部分。大家普遍认为它脾气温顺、性格老实,但有一个人例外——主席的保健医生王鹤滨,他在骑这匹马时,竟然两次被摔下马来。由此可见,这匹马并非完全如人们所称的“老实”。
早在革命初期,共产党开展革命的条件极为艰难。除了武器短缺外,交通工具更是匮乏,主席一度只能依靠双腿行走,艰苦行军,赴革命的各个战场。1929年9月,红军在福建缴获了几匹马,为了满足领导们的出行需求,这些马被带到了主席面前,让他挑选一匹作为自己的坐骑。众所周知,主席出身湖南,骑马经验不多,虽然如此,他仍然决定挑选一匹马,因为当时的革命形势要求他必须有一匹坐骑,且“宝马配英雄”的想法或许也潜藏在心底。
展开剩余84%在众多战马中,主席一眼便挑中了那匹小黄马。这匹马体型健壮,性格温顺,与主席的性格相得益彰。它的脾气平和、反应灵敏,这让主席心生喜爱。然而,一些资深的马术专家却表示,这匹马并不算上等马,建议主席更换一匹。但主席却坚定地决定骑上这匹小黄马,开始了与它的革命旅程。
小黄马虽然没有某些战马那样雄壮威武,但它却有着惊人的韧性和听话的性格,给主席带来了不少帮助。在井冈山的时期,山区道路崎岖,有很多简易的独木桥,许多战马在这些桥面前都会犹豫不前。然而,小黄马却毫不畏惧,顺利通过,甚至在不少怀疑过它的战士眼中,这匹马的表现让人刮目相看,逐渐获得了大家的认可。特别是在红军长征途中,主席的行程常常艰难困苦,尤其是对于伤员的照顾,主席甚至将小黄马让给了他们骑,自己则坚持步行。而这匹小黄马不但忠诚,且吃得少、走得远,默默为革命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。
当红军在六盘山缴获了一批新马,许多战士认为其中有几匹上等好马,建议主席换马。但主席却依旧对小黄马情深意切,拒绝了所有的提议,并把这些新马分配给其他战士。在长征的艰苦环境下,小黄马因劳累过度,最终积劳成疾,病死在延安,这对主席来说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。小黄马不仅是他在革命道路上的忠实伙伴,也是他曾经一起战斗的战友,几乎成了家人。主席在得知马死的消息后,深感哀痛,那段时间他几乎失去了往日的笑容。
因为主席与小黄马的感情深厚,他特意指示将小黄马埋葬时,绝对不允许剥皮或食用其肉,甚至连马尾都不允许拔除,以示尊敬和纪念。最终,小黄马被安葬在凤凰山下,那里成了它的“最后归宿”。
小黄马去世后,红军开始为主席寻找新的坐骑。中共西北局派人前往定边、靖边等地的草原,为主席挑选一匹合适的马。很快,几位回民带着两匹小马来到了延安。这两匹马均为川马品种,虽然个头不大,但体力充沛,脚步灵活,性格温顺。主席的警卫员贺清华在验收后认为这两匹马都十分合适,于是将它们交给主席选择。
最终,主席选中了其中一匹名为“小青马”的马。尽管它的毛色并不是青色,而是带着淡灰色的白马,但由于《马经》中将这种颜色的马称为“青马”,大家依然称它为“小青马”。从此,小青马便成为了主席的新坐骑,与主席并肩走过了无数风雨,执行了许多革命任务。与此同时,另一匹小红马则被分给了周总理作为坐骑。
主席对这匹小青马深感喜爱,特别是在面对艰难险路时,主席常常会主动下马步行,给小青马减轻负担。例如,1947年主席一行从王家湾出发时,遭遇了暴雨,山路泥泞不堪,主席下马步行,与大家一同艰难前行。此外,主席还十分关心小青马的身体状况,有一次发现小青马的马掌掉了,他为了保护马蹄的健康,坚决步行,不让小青马负担过重。
有一次,主席一行行进途中,小青马驮着主席行至一处山崖底下时,突然停了下来,任凭警卫员怎么催促,它始终不动。大家疑惑不解,直到听到一阵飞机轰鸣声,抬头看到原来是一架日军的“红寡妇”飞机掠过山头。此时,大家才意识到,小青马之所以停下,是因为它感到了潜在的危险,正是在保护主席。
1947年,主席一行被一条大河阻挡了前进的道路,恰巧又遭遇了国民党飞机的扫射。紧急关头,队伍决定冒险渡河。尽管小青马在河水中有些颤抖,但它依然坚定地将主席带到了对岸,帮助大家成功躲避了敌人的攻击。
1948年,主席决定前往华北考察,途中又遇到了一次极具挑战的水路渡河。小青马虽遭遇激烈的浪潮,但凭借它超凡的泳力,它成功游回了岸边,最终与主席平安会合。这一幕,让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。
1962年,主席再次提到那次黄河之行,感慨地说:“我们东渡黄河时,青马被挤下了黄河,它又自己游上了岸。”小青马不仅是主席的骑马伙伴,很多时候也负责为其他人运送物资。它在战争岁月中,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,成为主席和战士们共同度过艰难时光的见证。
后来,随着时间的流逝,主席的骑马活动逐渐减少,1949年中央进驻北平后,主席开始改为坐车出行。根据主席的指示,所有参与革命的战马都不准宰杀,而是要好好饲养,待它们老去后给予安葬。于是,包括小青马在内的许多战马被送往香山农场饲养,每月还领取“工资”,得到精心照料。
随着岁月流逝,小青马逐渐年老,毛色变得纯白,成为了一匹“老白马”。在1962年,它在农场安详地老死。小青马临终时,据说它曾朝着中南海的方向嘶鸣三声,仿佛在向主人告别。之后,它的遗体被制作成标本,并于1964年被送回延安革命纪念馆展示。
如今,参观者仍可以在延安革命纪念馆看到这匹小青马的标本,它四蹄直立,马头高扬,仿佛还在等待着那个曾经并肩作战的主人。
发布于:天津市百富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